首页特色学校学校简介
五星级智慧校园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基础环境
1.信息网络:学校两个校区已实现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校园网络核心设备性能能够满足日常教育教学需求,配置具备防火墙、防病毒、网络入侵保护、流量管理、上网行为管理、统一管控等功能的网络安全设备,实现对校园网络的有效安全防护。校园网络,光纤到教室,移动300M专线和教育网300M专线接入和1G数据专线接入。我校两个校区分别建设了数据中心,用虚拟化服务器各类应用,实现云端一体化管控,实现学校重要数据云同步与本地存储。 2.教学环境:我校每个校区共有4个多功能学生计算机教室,配备台式电脑234台,配备噢易云桌面系统,多屏互动系统等。教学平板420台,生机比达到4:1;教师配备了教师办公一体机85台、笔记本电脑150台、平板电脑180台,师机比达到1:1以上。所有教室均配备有大屏触控一体机为主的交互式教学集成系统,能。两个校区均建有专用人工智能教室,配备6套3D打印机,1套3d扫描仪,激光宝盒一套及相关资源包,mbot创客开源机器人套件60套及MakeXstrarter智慧交通竞赛包及场地,无人机、悟空机器人、激光切割机等,为教师、学生提供了创新实践所必需的工具、设备和环境。 3.公共设施:两个校区校园4个出入口采购安装了海康威视的人脸测温闸机10多套,具备访客系统、人员身份识别系统及测温系统,校园出入记录及人员体温电子化可查,实现师生健康监测,核酸监测跟踪。学校两个校区实现了校园监控全覆盖,视频监控的影像信息保存时间不少于30天。市电断电能正常工作不少于8小时。达到武汉市“互联网+明厨亮灶”监管要求。每间教室门口都配备了智慧班牌显示系统,提供课表、咨询、班级展示功能。校园内都实现智能节能照明达标。建有智慧图书馆,可以直接使用华中师范大学采购的各类数字图书期刊、馆藏档案的检索、浏览、下载,支持对馆藏图书资料使用行为数据采集。我校在2018年率先在全市启动电子学生证,和洪山区教育局、武汉天喻公司成立三方联合实验室,发布了华师附小电子学生证。 4.数字资源:我校依托武汉教育云平台或区校自有平台建设校本资源库。我校还建设了华师附小内部资源管理系统。市级及以上资源评比活动所产生优质学科资源数量比例不低于专任教师数量的10%。我校的特色课后服务效果突出,资源使用效果明显,师生满意度超过90%。 5.数字底座:支持武汉市统一身份认证体系,校园具备统一认证中心。
数字应用
1.智慧教学 我校经常开展各类信息化培训活动,能够运用智慧教育的理念,利用智能技术构建智慧课堂。教师都能够熟练运用智能教学设备、教学和资源平台开展数字备课、精准作业、智能批改等数字化教学活动。如2015年经视直播展示我校运用电子书包进课堂。在平时的教学教研过程中,积极推动有效运用智能、交互式教学设备、资源平台、网络空间、数字实验室等开展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方式,效果良好。 2.智慧教研:学校定期开展基于武汉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同步课堂、名师工作室、课程社区、探究性学习等规模化培训学习及应用。学校机构空间、教师个人空间应用活跃。空间资源和工具应用率达80%以上。学校制定信息化月积分制度,鼓励教师充分使用武汉教育云平台,教师网络空间开通率达到100%,鼓励老师们及时上传自己的教育资源,充分应用平台中的优质资源,积极参加网络研修,积极建设校本资源。 3.智慧学习: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终端设备、资源平台、网络学习空间等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环境,提供精准推送的教育服务,实现日常教育和终身教育定制化。能通过信息化环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具备良好的数字化创新能力。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能应用数字化工具创作数字作品,并积极展示和交流学习成果。 4.管理决策:学校使用天喻智慧校园平台通知公告、流程审批、公文流转、会议安排、周行事历、教师考勤、问卷调查、数据上报、智能排课、选课、评课、成绩采集等功能均在使用。学校具备数字教务管理功能,支持学校高效开展。华师附小在落实教育部课后托管相关文件精神的同时,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生课后分别开展了足球、乒乓球、武术、舞蹈、国际象棋、儿童画、书法等19门个性化课程 5.家校共育:我校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充分展示校园、班级特色文化特色活动,每学期开展校级活动十多次,班均活动不少于5次。我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模式》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获得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发明创新奖。建有数字化网络家长学校,学校提供数字化社会公共服务,家长可随时查看校园新闻及学生在校学习情况。 6.应用成效:学校通过人人通管理平台强化学校德育建设及校园文化建设。教师各类教育教学信息化评比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100多项。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信息技术创新活动或竞赛,并获得优异成绩。和华中师范大学国家大数据工程中心合作,探究学业大数据质量分析。
师生发展
1、学生成长:利用武汉教育云平台,建有学生成长档案系统,开展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评价,实现了附小阳光币的数字化评价体系,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环境,提供精准推送的教育服务,实现日常教育和终身教育定制化。能通过信息化环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用互联网搜索引擎,搜索、甄别、下载并利用有价值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具备良好的数字化创新能力。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能应用数字化工具创作数字作品,并积极展示和交流学习成果。学生个人学习空间开通率高,应用率达 80 % 以上,能利用空间开展学习与交流活动。学生根据自主填报与智能采集的方式全面、持续的汇总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数据,形成学生全方位、全阶段的成长档案,包括但不限于日常表现、成长足迹、学习表现、荣誉证书等。 2、教师发展:教师在区级(含区级)以上各类教育教学信息化评比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全国奖项10多项,省级10多项,市级30多项,区级50多项。
特色创新
1.通过一校两校网络互连互通的基础上,我校实现了华师附小“精品直播课”的实施,将优秀教学视频直播分享到两个校区,以及华师大全国合作学校等。 2.与华师大数据中心合作,基于大数据的诊断分析系统,围绕日常学习过程数据累积,进行个性化分析诊断,实现学生弱点精确诊断、教学内容精确优化。教育教学大数据辅助教育教学决策取得卓越成效。 3.实现了一站式登录系统,将教学、人事、资产、资源平台等天喻、华师应用及其它应用融入华师附小网站平台。 4.我校特色落地项目引进数字化服务公司实现数字化服务全覆盖,且“华师附小数字化校园服务探索”获得湖北省教育厅信息化优秀案例,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优秀案例
保障体系
1.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了智慧校园建设领导小组,校长担任首席信息官(CIO),所有校级干部和中层干部都是小组成员。明确管理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的职能部门、协作部门。设立信息化工作管理部门,配备专兼职人员。 2.机制保障 制定智慧校园建设规划,统筹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制定教育信息化各项规章管理制度,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学校智慧校园建设与推进工作。将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工作纳入学校年度考核,建立有效灵活的考核激励机制,促进教育教学的广泛应用。 3.经费保障 将教育信息化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所占比例不低于生均公用经费的20%。 重视教育信息化管理队伍、技术队伍及师生的培训,有培训计划及考核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学校信息化维护培训服务外包等多种社会合作发展机制,统筹各方力量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4.安全保障 具备完善校园数据容灾备份机制、制定预案,并定期演练。
帮助中心
问题反馈
PC下载
APP下载

扫码下载

人人通空间APP